金山网讯 手持游标卡尺,俯下身子,紧盯测量数据近日,在镇江航空航天产业园,菲舍尔航空部件(镇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菲舍尔”)生产车间,零件固化单元主管周力和同事正在对从模具上新取下来的零件进行误差检测。“这些是用来制造国产大飞机C919的扰流板和翼梢小翼,误差数值必须控制在0.23毫米以内。”周力的“陕普”铿锵有力。
32岁的周力是陕西商洛人。2014年,镇江经开区人社部门组织辖区企业远赴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校园招聘,刚毕业的周力通过这场校招与镇江结缘,跨越1000多公里来到镇江并扎根。在镇江工作的11年里,周力参加了企业组织的赴国外复合材料技术培养和训练等活动,让部分零部件复合材料研制成本降低20%。
“现在回老家,我都自豪地跟家人朋友说,我是造飞机的!”谈及回老家探亲时的情形,周力提高了嗓音,爽朗的笑声里满是自豪。在镇江期间,他申请了政府部门的购房补贴,买房安家,如今已经有了两个可爱的女儿,他的微信朋友圈里记录了在镇江收获幸福的一个个瞬间。
周力的个人成长是镇江经开区与西安航空类院校人才合作的一个缩影。“西安航空类院校开设的专业跟我们公司制作需求高度契合,我们年年都会跟着人社部门去招聘。入职技术员工的吃、住、行,企业都会提供全面保障,同时组织专业的技术培养和训练,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菲舍尔人力资源经理王晶介绍,目前公司制作车间约350名技术工人,有58名来自西安航空类院校,占比达16.6%。
航天海鹰(镇江)特种材料有限公司复合材料成型批成中心班组长梁炯,毕业于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来到镇江工作。他见证了复合材料成型技术在国内从一片空白到打破垄断,不断取得突破,并应用于国产大飞机制造。
“镇江航空航天产业发展得慢慢的变好,我们也很有成就感以及归属感。”如今,已有复合材料成型技术副高职称的梁炯带着7名年轻技术员继续攻关,他说,“镇江就是我的家,我的第二故乡。”
除了扎根多年的技术骨干,镇江航空航天产业园还有不少来自西安航空类高校、即将毕业的学生。22岁的张涛今年6月将从西北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毕业,不久前通过校园招聘来到镇江。在生产线上,一张青涩的脸庞充满干劲和梦想:“我从小就热爱航空,我希望有机会能够为中国飞机制造尽一份力。”
从秦岭脚下到长江之滨,西安航空人才与镇江航空产业的这场“双向奔赴”,不单单是个人成长故事,更成就了一座城市产业的发展。这种“共生共长”的关系,源于镇江经开区对航空航天产业的精准布局和对人才的长期投入。
在全国范围来看,西安具有较为完善的航空航天装备产业链,高校资源丰富,学科专业设置紧密围绕航空航天事业发展。自2010年起,镇江经开区人社部门便瞄准西安高校资源,每年组织企业赴校招聘,同时邀请学生来镇“访企拓岗”。15年来,西北工业大学、西安航空学院、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累计为镇江输送、培养涉航类产业人才3500余人。
“西航与镇江航空航天产业园结下了不解之缘,先后已有300余名西航人来到镇江经开区这边打拼,为镇江这座创新创业福地、山水花园名城贡献西航智力。”西安航空学院学生工作部部长李波在镇江经开区2025低空经济人才服务月的校招工作中,对于两地就业合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今年3月,镇江经开区启动2025低空经济人才服务月以来,坚持产业人才需求为导向,先后征集辖区30家涉航企业岗位需求1014个,截至目前已招揽619名人才,完成全年招聘计划的61.04%。其中,西安高校毕业生约占10.3%。
让千里而来的航空人才扎根镇江,镇江经开区打出了一套“情感+制度+政策”的组合拳。在情感上,镇江经开区搭建青年人才交流平台,组织联谊活动,扩大人才的“朋友圈”。2025年计划举办4场联谊活动,让人才感受“他乡即故乡”的温暖。在制度上,构建覆盖全区的人才服务网格,67家企业设立人才工作站,已处理问题87个,满意度达94%。在政策层面,升级“政策智算通”系统,用AI智能匹配人才补贴,今年已为4603名毕业生发放生活、租房等补贴932.9万元。
如今,在一架架国产大飞机翱翔蓝天的身影里,凝聚着这群“新镇江人”的智慧与青春,他们也见证着镇江航空航天产业的崛起。接下来,镇江经开区将进一步深化与西安高校的合作,继续以西安高校人才引培基地创建为抓手,围绕校企融合发展,把人才引培“金名片”擦得更亮,吸引更多年轻人才扎根镇江,为地方低空经济和航空航天产业持续发展壮大提供人才支撑。(记者潘宇琴通讯员张晓君印俊)